记北京

就在前几天,我和同学一齐去北京游玩。这不是我第一次到北京了——大约两年前我就和父母来过一趟,但应该是初次到来没什么经验的原因,感觉几天下来游览的地方不多,就像在没目的地瞎逛。更要命的是,在最后的几天我还得了感冒,只好在酒店里待着,哪也不能去。刚好前一段时间有同学邀我同行,我就十分愉快地应允了,毕竟第二次到来轻车熟路,也可以弥补上次的遗憾。

到了北京,还是以游客的身份,我相信没有人会未曾乘坐过北京的地铁。作为首都,北京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修建完成地铁并正式运营,虽然当时的地铁线路并不多,系统也不发达。直至今日,我也能清晰地辩认出最早一批修建的地铁站与后来修建的地铁站的区别——那就是地铁站的玻璃防护墙,天安门下的地铁站仍没有防护墙。

说起地铁,北京地铁里最吸引我的目光的是北京人的素质。如果你能亲自坐一下北京的地铁,你就会发现无论是上楼梯还是电梯,都是人潮汹涌但秩序井然。北京地铁的电梯无论上下都在中间用黄线分开,左边行人,右边站立,是的,即使是电梯,北京人也仍不满足于它的速度,他们在“坐电梯”时也是走着或跑着的,这些景象我在北京已习以为常。我一开始不懂规矩,一上电梯直接站在了左侧,很快,身后就响起了急切的声音:“请让一让”。我迅速地闪到了右侧,带着疑惑的目光往上方看,不由得被眼前的景象震惊——电梯的左侧一个人都没有,所有的人都在右侧,我看到这里,再想想刚才的行为,顿时产生了一种乡巴佬进城的感觉——无地自容。

同行的同学也被电梯的秩序惊呆了,见到那副景象后的一路上都在不停地感叹北京人的高素质。不仅如此,他还向我提了一个更有层次的问题:是北京人本身就是这样还是被教育被规定的原因?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是经过教育或统一规定的,人们不可能如此自发地创造并遵守秩序。

事实上,几天后我们在北京的一个地铁站上的电梯看到了“请靠右站立”的标语,完美地证实了我的想法。我认为,是规定创造秩序,引领人们去遵守,但北京人的素质为秩序的执行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这个观点也可以被证实:后来我们前往颐和园游玩,那里的地铁站秩序很乱,人们也不会靠右站立。颐和园的游客大多来自外地,他们可能没有北京本地人那样高的素质,于是导致了景区附近的地铁站特别地混乱,与市中心形成天壤之别。同学说,他有个老师说过,北京三环一般是素质的分界线,三环以内活动的人们素质很高,出了三环就很难说了。现在看来这个观点也有些道理。

在北京,我们游览了威严的故宫、现代的鸟巢、无数学子向往的学府——北大和清华、皇家园林——颐和园,虽然它们都代表着北京的风光,代表着中国首都甚至是中国的形象,但很显然,这些并不能让我们体会真正的北京与北京人,在这些地方,无不充满了商业化气息和外地的游客——北大与清华除外,我在北大吃过最好吃最便宜的手抓饼。游玩几天下来,我们已经有点厌恶这种嘈杂的景点了,到处是人山人海,欣赏不到景物本身的美。

带有这样的想法,除了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之外,我们还逛到了北京本地人居住的四合院。那里位于王府井的正北方,很难想象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仍有大片的古居。说是古居也不尽然,我观察到四合院的墙壁是经过粉刷的,所有的房子似乎都经过翻新。我们来到四合院住宅区时已是傍晚,两侧的行道树微微随风飘扬,时不时落下几颗花籽。此时,附近的住户都已吃完晚饭,走到小巷——也就是胡同里和邻居聊天,或坐在树下的石头上打牌,或牵着蹦蹦跳跳的小孩站在胡同里闲聊,任花籽落满衣襟。整个胡同里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气息,似乎仅仅几百米之外并不是繁华喧嚣的王府井商业区。胡同里的景象不禁让我想起了家乡农村的生活,自由自在,邻里关系融洽,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距离,只是北京这里比家乡更加干净整洁罢了。

北京,是一个文化交融的城市。有人说上海是中西文化的混血儿,我觉得北京同样也是。在北京街头,街道的一侧是摩天大楼,另一侧是古典的四合院,两者互相影响而又保持独立。

5 条评论

    • 感谢指出,的确是错别字,已经修正。人太多是北京最大的问题,传闻北京市政府为了缓解首都的人口压力,都要搬迁到通州。

  1. 2023年再看到这个文章,此时居住在北京,就是感觉北京人太多+北方天然的干燥气候带来了几乎大多数的问题。
    出于好奇或者游玩,短期玩一玩图个新鲜还不错,长久居住的人,包括我在内,在我看来,都是因为各有各的难处[捂脸笑]

回复 puertime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